当前位置:在线题库搜索>[问答题]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,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。的答案是什么?

问题:

[问答题]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,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。

参考答案: 一、欣赏图片,激趣导入1、请同学欣赏美丽的荷花图片,激发学生兴趣,自然引入课题。师:在第四单元的单元提示中有这样一句话“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”,其实大自然创造的奇迹又何止于人,青山绿水,鸟兽虫鱼,哪一样不是大自然的杰作。而在这众多的杰作中,姹紫嫣红的花算得上是其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。接触课文之前,我们就先来欣赏几幅图片。(配乐展示莲花的图片)同学们,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?(生:莲花)对,它又称荷花、水芙蓉。自古以来,由于莲花的独特气质和美丽,使它成为众多文人墨客竞相描绘的对象,你都知道哪些关于描写莲花的诗呢? 生1:接天莲叶无穷碧,映日荷花别样红。 生2:小菏才露尖尖角,早有蜻蜓立上头。 生3:清水出芙蓉,天然去雕饰。 生4:涉江采芙蓉,兰泽多芳草。 师:看来同学们还积累了不少,这些诗句向我们展示了莲花的不同情态,可谓风情万种,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同样也是描写莲花的,这就是周敦颐的《爱莲说》。2、出示学习目标 师:先明确我们今节课的学习目标。请同学们用洪亮的声音朗读一遍。①熟读理解课文,积累本文重要的实词、虚词,了解“说”的特点②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③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,培养“出淤泥而不染”的良好的道德品质。 二、整体感知,理解文意。 师:在学习课文之前,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和体裁。(放作者图像)指名朗读。①(用课件打出周敦颐的介绍)周敦颐(1017-1073),宋代道洲(现在湖南省道县)人,字茂叔,北宋哲学家。因他世居道县濂溪,后居庐山莲花峰前,峰下有溪,也命名为濂溪|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。周敦颐任职南康郡(今江西星子县)时,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(后被称为“爱莲池”),池中建“赏莲池”,南北曲桥连岸。夏秋之交,莲花盛开,清香扑鼻。作者触景生情,写下《爱莲说》,借花述志。②了解本文的体裁。请同学们大声读一遍。 生读:“说”是古代的一种文体,属议论文的范畴,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|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。那么课文标题“爱莲说”可以怎么解释?师: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。(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)师: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花?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?现在让我们深入感知这篇美文。2、自由朗读,勾画不懂字词句。 师:《爱莲说》是一篇家喻户晓的经典美文,请同学们用3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课文,把不懂的句子勾画出来,查工具书、合作讨论或举手问老师。(通过自由朗读,放手让学生合作解难质疑。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课文,用讲练法帮助学生解释关键词,加强课文重点文言字词的积累。)3、指导朗读,感悟文意。(1)教师正音:蕃:fán 濯:Zhuó 亵:xiè玩弄 鲜:xiǎn少(2)幻灯片出示画有朗读节奏的文章,请同学朗读。要求读出感情,读准节奏。(3)师生点评后教师配乐范读。要求学生注意听清老师朗读的语气,重音,节奏。(4)请两位同学朗读。要求读准语音,读出感情节奏,把握好语气。(5)全班齐读课文。要求语速整齐,声音洪亮,读出节奏感情并感悟文意。教师小结:这是一篇文言文,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,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上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? 生:摇头晃脑的。 师:(回答后总结)是的,古人读书很有韵味,自得其乐的读,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。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,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,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。要做到这一点,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,在把握作者感情地基础上去读。 (强化朗读,让学生反复朗读中培养文言语感和感知内容,让学生养成通过反复诵读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。)4、师生合作,扫除词句障碍。 (1)给下列重点字词解释:蕃:多濯:洗 蔓:(名词作动词)牵牵连连 枝:(名词作动词)枝枝节节 (2)翻译下列句子:①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。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,香远益清亭亭净植,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。 (3)请两位同学翻译课文,每人一段。三、合作探究,深入理解。1、教师请学生四人一小组,合作探究下列问题,理解本文的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。 (1)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?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?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?明确:比作君子。描写句为: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;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,香远益清,亭亭净植,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。表现的品格: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,但又不孤高自许。(洁净而又庄重)君子通达事理,行为方正,美名远扬;君子志洁行廉,又有庄重的仪态,令人敬重,不敢轻侮。教师总结: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,令人敬重。我们同学体会得很好。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,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,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。作者爱莲,也在赞颂莲,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。 (2)课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几种花?明确:莲花、菊花、牡丹 (3)这三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?明确:莲花(周敦颐)、菊花(陶渊明)、牡丹(世人) (4)这三种花的象征意义?明确:菊花,花之隐逸者。牡丹,花之富贵者。莲花,花之君子者。 (5)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?我们读过的哪句诗可以证明?明确:因为菊花不畏严寒,傲霜斗雪,品格高洁。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,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,超凡脱俗,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。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;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(6)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?明确:因为牡丹雍容华贵,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。“世人甚爱牡丹”说明人贪慕富贵,追名逐利。这种世风,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。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,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。(7)找出课文中的原句,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?教师小结:托物言志就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,来象征人的某种品格,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。例如:莲花------君子。(8)全班齐读课文。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,边读边感悟,边体会。四、重点质疑、感悟主题。1、小组讨论:本文只是写花之文吗?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?2、明确: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,它以花喻人:菊花比喻隐士;牡丹比喻追求富贵之人;莲比喻品行高洁之人。本文对各种爱花之人有不同态度:爱菊者“鲜有闻”感叹世上真的隐士不多了;爱莲者“同予者何人?”叹惜世上象我一样的君子就更少了;爱牡丹者“宜乎众”批判现世追求名利之人太多了,表达了作者的爱憎之情。文章通过作者用“菊”“牡丹”正反两面突出“莲”的形象:不染的高洁,不妖的质朴,不蔓不枝的正直,不可亵玩的清高品格,托物言志,寄寓了自己不求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。五、拓展延伸、畅所欲言模仿例句,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。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。但要注意两点:1、要有内在联系。2、要有新意。例句:我爱莲花,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,恰如清高正直,人格高尚的君子。六、课堂总结、从文悟道。师:同学们,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,更进一步地了解了莲花,知道了它除了外表美丽,更兼庄重质朴;更重要的是我们认识了一位既不愿意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,也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,而要在

相关内容